台媒:“下市潮”是台企出走的冰山一角

2018年04月23日 09:24:00 来源: 中国台湾网

  台湾地区“立委”曾铭宗日前惊天一爆,指不少台湾上市公司正询问如何从台股下市,改赴大陆A股上市。台湾《联合报》22日发表社论文章指出,台湾企业西进布局,进而在大陆上市,是企业发展的合理过程。一波波关系台股骨干企业的讯息,显示陆股对台企的磁吸效果不小,下市潮并非危言耸听。下市潮虽尚未爆发,但台股正面临强大的“内推外吸”的压力,必须积极因应。

  社论摘编如下:

  台湾地区“立委”曾铭宗日前惊天一爆,指不少台湾上市公司正询问如何从台股下市,改赴大陆A股上市,提醒台当局注意此一发展中的“下市潮”。曾铭宗曾任台当局“金管会”主委多年,他提出此一警讯顿时引发议论,有人称是假议题,也有人说暗潮汹涌,也有人呼吁台当局要速拟防杜之策。下市潮虽尚未爆发,但台股正面临强大的“内推外吸”的压力,必须积极因应。

  台湾企业西进布局,进而在大陆上市,是企业发展的合理过程。近期的案例,如鸿海集团大陆子公司富士康互联网(FII)快速获准在A股挂牌,食品大厂南侨也说会跟进。此外,工业用纸大厂荣成纸业已公告,其子公司荣成环科拟在陆股上市。这些一波波关系台股骨干企业的讯息,显示陆股对台企的磁吸效果不小,下市潮并非危言耸听。

  然而,目前要担心的其实不是下市潮。因为企业下市的流程繁复,时间及资金成本高昂;若真走到那一步,企业再留无益。目前更需要关注的,其实是子孙公司的落地潮、分拆潮及台商不回家。

  以前述企业的大陆子公司为例,它们原本可以选择回台挂牌,但这些子公司却“舍台就陆”,在大陆上市生根。如此一消一长,台股失去的不只是几档个股,还包括未来吸引资金活水的产业群聚魅力。另一些企业,则是默默将有价值的业务分拆成为独立公司,再转到其他市场上市;这种看不见的企业出走,带走的是产业前景及就业机会。台当局推动的台商回台挂牌,十年吸回百家企业,相对海外的数十万台商大军,凸显了台商的选择。

  这些现象,均造成近年台股扩容结果不丰。据统计,去年上市公司合计有1651家,比前一年净增27家,虽有成长,成长率却是十年来最低,比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时期还差。为此,台当局“金管会”今年还特别订下冲刺百家IPO(公开初次募股)的高目标。但更严重的是,做为上市公司储备库的新兴公司,近三年却是不增反减,今年三月更比去年底少了十一家。就算没有下市潮,此一紧缩现象对台股也是一大警讯,说明在台挂牌筹资对企业的吸引力大不如前。

  台股魅力渐失,可说是内推外吸的结果,且于今尤烈。先以“外吸”而言,技术创新是经济成长的定律,寻找新创产业到本地挂牌上市是当前全球大势所趋,各大交易所无不竭尽所能招商,已有一些台湾企业证实接到邀请或表示心动。大陆今年再发布“惠台31条”措施,加以光速核准FII上市的典范在前,及MSCI纳入大陆A股的资金效应在后,都令企业难以抗拒。

  反观台股,虽然证交所等机构也四处招商,但在防弊、防中两大心理过度运用下,其实产生了把企业“推走”的效应。例如,前年“浩鼎解盲事件”爆发后,台当局“金管会”订下浩鼎条款,部分措施如强制股票集中保管对象扩大及年限延长虽是针对生技业而来,却对整个科技业延揽人才产生冲击,若干原拟申请挂牌的生技事业更因标签化而撤件。“防中”心理更为可怕,凡申请来台挂牌者,不论法人或个人都要经过陆资、陆籍的严格检视,往往令台商打退堂鼓。最近台当局“金管会”发函台当局“经济部”,希望放宽公司内部人员对陆投资的五百万美元限制,因为门坎太低、又扩大解释,即使台商愿意回台上市,也常因此卡关。而这只是众多“防中”规定之一。

  台股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及许多优质上市公司,因而才有傲视国际的殖利率水平,吸引全球资金汇聚于此。台当局必须改正心态留住企业,才是强大台湾资本市场的根本。

[责任编辑: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