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台湾高校教师文化教育参访团在成都举办
7月31日上午,我会邀请的第十二届台湾高校教师文化教育参访团在成都正式开班。四川省委统战部副部长陈武出席开班式并讲话,我会会长陈云英、夏潮基金会董事长宋东文分别致辞。
本届参访团有三个特别之处,一是团员特别,39名团员全是参加过2014至2018参访团的老师们;二是团长特别,由长期为参访团提供前期支持的夏潮基金会董事长宋东文先生担任团长;三是行程特别,参访团自2009年开团以来首次选址在天府之国四川举行。
陈武欢迎参访团来到四川,他在讲话中肯定了台湾同胞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坚守和传承,并用“四五六”“三九大”“铁公机”“5+1”等几组关键词,向老师们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四川作为西部经济文化大省的概况。他还用唐宋八大家韩愈《师说》中的名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与老师们分享对教师行业的感悟。他说,“道解决的是为什么,业是怎么去实现,惑就是实现目的过程中的干扰因素。其中道是第一位的,就是要知道我们的根在哪里,势在哪里,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他指出,四川发展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缩影,希望老师们这次在四川多走多看,用自己的人生阅历和感悟去影响广大莘莘学子,让更多的台湾年轻朋友到四川来看看,在推进两岸交流特别是青年交流方面贡献智慧和力量。
陈云英代表台湾同学会欢迎老师们再次来到大陆参访。她说,“不来就不知道什么是大陆,什么是中国。从媒体获得的信息有时会影响人们的客观判断。”希望大家多亲身感受。
宋东文董事长讲述了他成立夏潮基金会,致力于两岸交流的初心。他认为两岸之间应该更多一些像教师团这样的内容精致、形式朴素的交流项目。通过教师参访团,400多名台湾高校教师到大陆进行文化教育参访,拜访教育单位,了解高等教育现况,考察大陆发展建设,游览风光名胜,“自己走、自己听、自己看”。他感谢各位老师对两岸交流所抱持的善意,希望这次参访能在大家的人生回忆中留下难忘的痕迹,为完成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目标贡献一点小小的力量。
开班式由台湾同学会理事杨思泽主持。
随后,资深专家、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特聘教授杨志学为参访团作报告,介绍川台交流合作概况,并解读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四十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精神。报告会由我会理事谢正观主持。
上午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参访团员们交流发言,互相认识并表达此行期望。交流会由我会理事黄裕峯主持。
访团是7月30日中午抵达成都的,当天下午参观了成都市天府新区规划厅和天府新区公园城市展示厅。
7月31日下午,老师们兴致勃勃地前往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一睹“国宝”真容。但是由于天气炎热,室外难觅大熊猫的踪影。不过幸好在室内,大家还是看到了萌萌的大熊猫和大熊猫幼崽。基地里绿竹环绕,大家漫步其中,还能近距离看到小熊猫、孔雀等动物。
当晚,参访团拜会四川省台联。四川省台联会长刘琪,副会长冯雪菊,副会长王良华,秘书长彭英与老师们餐叙。得知几位都是在四川定居的台湾乡亲,老师们感到分外亲切,大家仿佛有说不完的话。
8月1日一早,台湾高校教师文化教育参访团从成都出发,前往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映秀镇。在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映秀震中遗址,参访团员向在地震中遇难的同胞默哀并敬献菊花,寄托哀思。
老师们在“5.12”汶川特大地震震中纪念馆中认真听取亲历大地震的工作人员讲解。
下午,参访团来到龙溪乡达拉布,在“非遗”传承人的陪同下,步行考察羌族村落东门寨。
离开羌寨后,参访团前往水磨镇,来到阿坝师范学院参访交流。阿坝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孙建平,阿坝师范学院藏汉双语学院院长严木初早早等候在下车地点,为每一位到访的客人献上藏族的哈达和羌族的羌红。
参访团首先参观了阿坝师范学院校史馆,了解到学院1938年办学以来的光辉历史,以及大地震发生后准时开学、灾后重建的“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随后,参访团与院方座谈交流,孙建平介绍学院基本情况。严木初介绍学院开展藏汉双语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情况。教师团员提问互动。
返回成都前,参访团趁着暮色考察了充满民族风情的水磨古镇。拾阶而上春风阁,微风细雨中漫步禅寿老街。大家在飞鸿广场合影留念。
8月2日上午,参访团前往位于成都市高新西区的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参观访问。东方电气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末期,通过几代人驰而不息的奋斗,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发电设备制造和电站工程总承包企业集团之一,是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国之重器。
从东方集团出来后,参访团乘车前往位于成都西北方向的都江堰市,探访道教名胜青城山。
这时天下起了小雨,凉爽宜人。苍松翠柏掩映中的青城山古意盎然,山林间小溪潺潺,虫鸣鸟噪,一阵阵云雾缭绕,俨然人间仙境。
老师们乘坐画舫穿渡月城湖,搭乘高空索道缆车,然后再徒步攀登,终于来到上清宫。
“上清宫”匾额为蒋介石1940年手书,联文为于右任撰书:“于今百草承元化,自古名山育圣人。”
离开青城山,参访团前往都江堰水利工程参观。都江堰始建于公元前三世纪,由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是全世界唯一至今仍在使用的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都江堰成功解决了防洪和灌溉的双重问题,使成都平原成为风调雨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土,造福万代。
8月3日上午,参访团前往成都市区西北的金沙遗址博物馆参观。金沙遗址分布面积在5平方公里以上,已发现的重要遗迹有大型建筑基址、祭祀活动区、一般居住区、大型墓地,已出土上万件珍贵文物,年代约为商代晚期至春秋早期(约公元前1200年至公元前650年),是三星堆之后的又一个古蜀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离开金沙遗址,参访团来到杜甫草堂参观。杜甫草堂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240余首。草堂占地面积近300亩,完整保留着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和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修葺扩建时的建筑格局,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
下午,参访团乘车前往大邑县安仁镇,参观四川省规模最大的民办博物馆——建川博物馆聚落。建川博物馆聚落由樊建川先生创建,已建成抗战、红色年代、地震、民俗四大系列20余座博物馆,共收藏文物800余万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404件。
参访团参观了抗战文物陈列·正面战场馆。馆中陈列了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的相关文物,再现了中国将士忠贞为国、捐躯赴难的悲壮情怀。2005年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中国国民党前主席连战特意为该馆题写“国民党抗日军队馆”。
参访团还参观了三寸金莲博物馆、5.12抗震救灾纪念馆、红色年代生活用品馆、川军抗战馆、中国壮士(1931-1945)群雕广场等。
8月4日上午,参访团在成都举行结业式,为参访活动画上圆满句号。参访团成员踊跃发表参访感言,夏潮基金会董事长宋东文、我会会长陈云英先后总结发言。宋东文董事长用“团结、和谐”高度评价第十二届参访团。陈云英会长强调了本届台湾同学会理事会“一如既往、择善固执、自我完善、开拓进取”的核心价值,“精心策划、精准服务、精细管理、精美呈现”的工作态度,以及“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相识、相知、相亲、相爱、相助”的交友理念。
曾为2016参访团团长的谢三荣教授在结业式上激动地赋诗一首——
《家国情怀》
成都名胜宽窄巷,
青城闻道水都江。
热泪盈眶祭汶川,
羌寨碉楼犹挺壮。
金沙遗址古蜀国,
青春草堂须放歌。
故园梦回三千里,
最忆天府同学桌。
结业式由我会理事刘国基主持。
结业式结束后,参访团整备行装,带着收获、回忆和祝福,前往机场搭乘飞机返回台北。虽然为期六天的参访活动结束了,大家的友情还在继续……
(以下照片是参访团员在成都自行参观宽窄巷子、春熙路、琴台故径等处拍摄)